“革命是暴动跟投之家,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。”“矫枉必须过正,不过正不能矫枉。”这两句震撼人心的论断,出自毛主席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。
在国共两党高层普遍不认同,甚至对农民运动进行打压的困境中,毛泽东为何能够作出如此坚定的结论,并且毫不犹豫地为农民运动发声?这篇充满深刻洞察的考察报告,又是如何为后来席卷全国的朱毛红军铺设了坚实的基础?让我们一同探究其中的深意。
1926年初,毛泽东撰写的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广泛传播,许多革命者在此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认识——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,农民运动因此如火如荼地展开。随后,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开设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,计划通过四个月的时间、252学时的教学,培养300名学生成为农民运动的专家。
展开剩余78%讲习所于5月3日正式开学,毛泽东担任所长,并亲自讲授《中国农民问题》课程。他详细阐述了为何国民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力量:中国人口中,农民占据了80%,在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,农业仍然是国家的支柱产业。为了打倒列强与军阀,完成人民自由平等的理想,国民革命必然要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体——动员农民,就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兵员,解放农村则是完成革命任务的基础。
除了理论授课,毛泽东还组织学生成立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,每周进行租率、田赋、会党等农村问题的研讨;同时,他还将学生们编组为军事队伍,利用10周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,确保每一个学员都具备基本的军事知识。四个月后,学生们纷纷返回家乡,成为推动农民运动的生力军。
在北伐战争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,农民运动也在革命的浪潮中迅速扩展。到1926年12月,南方各省农会的会员人数已经突破百万,湖南的会员增长至200万,能够直接领导超过1000万的农民,占据了当地农民的半数之多。这些农民不仅成为了国民革命的坚定盟友,也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根基。
然而,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却遭到了许多阶级的强烈反对。地主阶级与国民党右派视农民运动为“痞子运动”,而蒋介石等人更是试图借此机会篡夺革命成果;陈独秀则认为农民运动伤害了地主利益,可能动摇北伐军的士气,他在中央会议上提出限制工农运动,反对“耕者有其田”。毛泽东建议在湖南实行土地革命,但这一提案被以“湖南没有土地问题”等理由驳回。
面对来自党内外的强烈反对,毛泽东虽内心感到苦闷,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。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并反驳对农民运动的种种指责,他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,前往湘潭、湘乡等五个县进行为期32天的考察,行程长达700公里。
他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身份,通过与省党部的协调,减少了当地的阻力。在考察过程中,他不仅召开了党政团体的会议,详细听取农民运动的进展,还走访了地方的各行各业,亲自询问并记录下真实情况。他迅速解决了考察中发现的问题,比如指示恢复湘潭平价卖粮政策,并镇压了破坏农民运动的地方团防局长。考察结束后,他总结出五项具体的工作方向:鼓励农会组织、建立农民武装、构建农村民主政权、实施“耕者有其田”、发展党员力量。
这种全方位的调查方式,不仅帮助毛泽东全面了解了地方的实际情况,也为今后的农民运动指明了方向。
1927年2月12日,毛泽东抵达武汉后,写下了1.7万字的考察报告。报告开篇以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地主阶级对农民运动的恶意污蔑,明确指出农民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,呼吁革命者必须在顺应历史潮流与抗争旧有势力之间做出坚定选择。
报告中,毛泽东列举了湖南农会领导广大农民推翻封建特权的生动事例,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作为专制政治的支柱,其反对态度恰恰证明了农民运动的正当性。他在文中强调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”,指出推翻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过程中,农民运动出现的“过火”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,并讽刺那些在民众觉醒时却恐惧退缩的反对者,批判他们表面上呼吁人民起来反抗,实际上却在关键时刻倒戈相向。
这篇基于实地调查的考察报告虽然未能直接改变国民革命的走向,但它为后来的农民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。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发动了“清党”政变,建立了封建性质的南京政府。
然而,在毛泽东的指导下,湖南的农民运动仍旧在前半年持续壮大,已经扩展到65个县,农会会员达到600万,农民武装拥有7000条枪和数十万的梭镖队。这些力量为秋收起义、湘南起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,也为日后组成的朱毛红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历史验证了这一点:实地调查所得出的结论,远比空想更加靠谱。那些看似未能立刻见效的努力跟投之家,终将在未来的革命事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